点我 韩禁漫-写真套图在线看
在无人在意的角落,从8月30日开始,林超贤执导的电影《蛟龙行动(特别版)》上映已经13天了,截至9月11日累计票房2242万,单日排片不足3%,票房后劲基本见底。
今年春节期间上映的《蛟龙行动》曾获得3.93亿票房,后宣布撤档,即使加上这次重制特别版的票房,影片的总票房也仅有4.15亿左右。
据博纳影业2025年年中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亏损10.56亿,创下历史同期最大亏损纪录。显然,《蛟龙行动(特别版)》在8月底的上映,没能让影片票房逆风翻盘,也没办法补上博纳影业10亿亏损的口子。
虽然片方非常听劝,在撤档后推出了重新剪辑、充满诚意的特别版,但无论是在暑期档还是春节档,这部片都显得有些生不逢时。
近两年有越来越多的电影陷入类似的困境,上映后撤档再重映,想要票房翻盘的影片,不止《蛟龙行动》一部。
这些电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蛟龙行动》一次失败的自救
如果把目光拉回到今年春节档,无数次刷新票房纪录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很难有人记得,还有一部国产重工业大片《蛟龙行动》,也在同档期上映了。
由于《蛟龙行动》题材特殊,过审晚、宣传开启晚、预售开启同样也晚,导致在大年初一上映首日,这部片从排片到票房,都排在6部新片中的末尾。
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了影史罕见的票房纪录创造者,最终碾压级收获了154.46亿票房,自然也挤压了同档期其他电影的票房空间。
在今年春节,《蛟龙行动》陷入了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中:越是排片少,越是没有机会被看到,就越不可能靠口碑逆袭。没有口碑逆袭,自然不可能拉升排片。
排名垫底,票房仅收3.93亿,《蛟龙行动》最后的掉队似乎并不意外,但对比2018年春节档上映的前作《红海行动》36.5亿票房,这个差距还是看起来太扎心了。
2月14日,该片片方博纳影业宣布,在充分听取广大观众建议的基础上,制作一部特别版。
如此听劝修改的诚意,也是圈内罕见的。
8月30日《蛟龙行动(特别版)》如约而至,片长从原版146分钟压缩至130分钟,同时做出不少叙事与节奏层面的调整:比如删除部分情感类文戏、家庭支线及外国势力内讧情节,专注蛟龙小队与龙鲸号核潜艇协同作战主线。
影片调整后节奏更紧凑,画面亮度被调高得更舒适,导演林超贤也带领主创参加了长春电影节以及多地路演。
新档期选择在8月30日暑期档结束的日子:既不和暑期档强势大片发生正面对撞,也有献礼祖国抗战胜利80周年的意义。
可惜的是,9月开始随着开学季的到来,电影市场的热度骤然下降。
在大盘整体热度偏低的情况下,《蛟龙行动(特别版)》的市场反应相当平淡,票房也无力回天,可以说这是一场经过了多次努力和挣扎,但最终失败的票房自救。
大部分观众对于上映之后再撤档重映的电影,反应大概都是——又来?
从2024年开始,无论是春节档、五一档还是国庆档,几乎每个重点档期都有掉队选手在上映后又临时撤档。
2024年春节档,《红毯先生》《我们一起摇太阳》两部颇受关注的新片在上映后宣布撤档,此后分别于24年3月15日和3月30日再次上映。
24年5月,丁晟导演的《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下称《火锅》)在上映之后票房低于预期,决定撤档重映,但很快就直接上线流媒体,曾引发市场和观众的热议。
24年10月3日,国庆档电影《出入平安》宣布撤档,择期重新上映,但一年过去至今仍未上映,撤档前票房为2113万。
今年8月28日,电影《再见,坏蛋》官宣撤档。该片由俞钟执导,陈明昊、陈宇喆主演,吴京担任了该片的出品人,并客串出演了电影。该片在8月22日上映,票房仅有26.7万元。
及时止损 VS 成功翻盘?
影片上映后没有迎来票房大卖,反而当了市场逃兵,这显然不算光彩。
纵观这些在上映后又紧急撤档的影片,片方给出的各种理由,也是很耐人寻味。
《摇太阳》坦然承认是因为在档期选择上出现重大失误。《出入平安》片方称:影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图片
《火锅》导演丁晟谈影片撤档原因时,曾公开表示该片观影有门槛,观众不静下心就看不懂,宣发有难度,还说片子想讲规矩,但遇见了不规矩的事。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映后撤档的理由,核心的只有一个:票房未达预期,片方为了及时止损,只能出此对策。
在上映撤档后的影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体量较小、关注度较低,本来也只能在大档期别人吃肉我喝汤,却最终因头部影片过强,而连汤也喝不到。
今年暑期档的《再见,坏蛋》就属于这类电影,单日最低票房才0.5万,排片占比连0.1%都不到,场均观众不到5人,上映了约等于没上映。
另一类则是有不错的班底和题材,希望在档期里争得一席之地,却惨遭票房滑铁卢的作品。
去年的《出入平安》和今年的《蛟龙行动》,则属于这类电影。
导演刘江江的上一部作品《人生大事》内地票房超过17亿,而《出入平安》仅收2113万,如此巨大的差距,确实让片方也很难接受,只能撤档及时止损。
虽然撤档损失巨大,但依然有影片要冒着风险撤档,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真的亏。
今年8月27日,据博纳影业2025年年中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7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0.56亿元,同比扩大661.93%,超过去年全年亏损总额。
博纳影业(001330)公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
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主投影片《蛟龙行动》市场表现远低于预期,该片公开制作成本达8.96亿元,加上宣发总投入接近10亿元。即使加上8月底重映后的2000万票房,对10亿亏损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以宁浩执导的《红毯先生》为例,该片首轮上映时票房为8400万,撤档后在3月15日重新上映。重映完全没有掀起太大的水花,仅多收了约1300万票房。
24年8月,欢喜传媒发布盈利预警,集团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6个月净亏损约8900万港元。《红毯先生》票房表现不佳,明显给公司的业绩拖了后腿。
再看看同在24年春节档上映的《摇太阳》,首轮票房9314.3万,撤档后于3月30日重映又收获1.83亿票房,最终票房成绩为2.76亿。
《摇太阳》是最近两年唯一一部重映票房比首轮票房明显更好的电影。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也很难说这部电影是成功翻盘了。
该片是导演韩延生命三部曲的收官作品,口碑并不差,时光评分7.9分,豆瓣8.1分,但它却是韩延导演最近6年来票房最低的作品。如果一开始就换个档期,大概能有更好的成绩。
低估了对手,高估了自己
在映后又撤档的影片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影片本身就是烂片,被市场淘汰后掉队撤档。
但也有不少影片,盲目扎堆大档期,影片气质与档期并不适配。
片方往往高估了自己,而低估了竞争对手。
每一个档期会有自己的冠军和陪跑,但显然,每部片子都更希望自己才是那个冠军。
其实,热门档期的热度高,不等于单片票房高。
尤其是在春节档、国庆档这种热门档期,各路重磅大片扎堆,总有一些片子遗憾掉队,总有一些导演不停在微博上求排片。
24年国庆档的《出入平安》,影片的导演和主创班底都还不错,纵然这部片的口碑并不算完美,有不少过度煽情的嫌疑,但是在上映第4天,单日票房能掉落至第10位,也是令人意外的。
如果能换个竞争不太激烈的档期上映,成绩也许会不一样。
除了大量宣传资源被浪费,反悔撤档让普通观众对于影片质量产生不信任感,进而挫伤观影的热情。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已经上映过的电影,口碑管理也确实难做。
以《蛟龙行动》为例,蒋璐霞饰演的佟莉的结局,曾让不少观众感觉非常遗憾,也有观众认为蒋璐霞为影片的付出,并没有被真正看到,这成为了影片的口碑争议点之一。
由于已经有一波观众看到了电影的全片,他们会在各种平台上贡献出自己的真实评价,让其他观众参考或避雷。对一些口碑并不算完美,确实存在槽点的影片来说,这种真实的差评可能会直接影响新一轮上映的票房。
对于有些实在掀不起任何票房动静、抢不到排片的电影,与其宣布撤档重映,再花费一大波宣发费用,可能还不如早点上线流媒体更好。
或许换条路子,还能让更多潜在的观众看见。
《门前宝地》
比如徐浩峰执导、向佐主演的《门前宝地》,该片在24年9月20日上映,一周票房仅有148万,9月28日就上线流媒体了。
虽然票房上拼不过国庆档大片,但向佐的魔性表演片段,迅速在短视频平台爆火堪称破圈,赚了一大波网友的流量。
回到撤档本身,在尊重市场和观众的大前提下,映后撤档本身是不正常的现象。
对于急需更多观众走进影院带来提振的电影行业,这样的反悔式撤档,应该越少越好。
这其中既有影片内容缺陷、宣发滞后等内在问题,同时也有档期过于拥挤、口碑变化等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
电影市场总在变化,观众的喜好也在改变。
希望每部电影都能合理评估,认清自己的定位,准确地找到目标市场和受众,在最合适的渠道和最合适的档期和观众见面。
除此以外,面对仍旧不够成熟的市场,制片方、发行方和影院,如何能以更合理的方式,充分挖掘出每一部影片的票房表现和未来市场潜能,也是新的挑战。
点我 韩禁漫-写真套图在线看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