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年共振|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对话”单元回顾

点我 韩禁漫-写真套图在线看

时光网讯与青年共振|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对话单元回顾

 

何以解构一场对话?

 

它可以同时兼具思想性与前瞻性;可以跨代际、跨领域、跨语境;可以是创作表达、产业现实与社会语境的交汇碰撞……它可以是一次精彩的个人talk show,也可以是一场火花四溅的圆桌派。

 

一场对话怎么可能在哪里都一样,在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它具象为前辈、同僚的创作故事与经验,青年创作者以此为养分生发出更多创作灵感,拥有无限创作可能。

 

9月19日,由中国电影基金会主办,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嘉兴市禾城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影·联和电影院线、嘉兴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国际交流与合作部、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浙江劳雷影业有限公司、SFC上影影城(嘉兴八佰伴LUXE店)、嘉影银河影城(嘉兴合乐城CINiTY LED店)协办的浙江青年电影周系列活动——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青年电影之夜圆满结束,这也意味着为期6天的影展落下帷幕。

 

图片[1]-与青年共振|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对话”单元回顾-老实手册

 

本届影展由展映、对话、首作之上·荣誉推选(产业放映)、青年电影之夜、特别活动等单元组成,作为影展最具思想性与前瞻性的单元之一,对话分为同场和在场两个系列,旨在打造青年电影人的公共讨论空间,让导演、制片人、演员、学者与行业代表直面青年创作者的焦虑与愿景,共同探索中国电影的下一个十年。

图片[2]-与青年共振|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对话”单元回顾-老实手册

其中,对话·在场以创作为轴心,集结导演、演员、摄影指导、电影学者等作为嘉宾进行分享,他们或从自己的首作故事出发,展现不同时代下,青年创作者的困境和坚守,突破与创新;或立足不同观察视角,还原不同创作路径,展现创作哲思与多维探索;或与时代名家同回黄金时代,供青年创作者自逸闻中汲取养分;

对话·同场从市场与产业出发,邀请制作人、发行公司、平台方、院线经理、宣传营销专家,从产业链不同节点出发,与青年创作者共同拆解创作之后到进入市场的那一公里,他们或立足青年创作者理想与电影市场之间的距离,或从宣发思路和大众传播角度出发,或以青年创作者的首作案例出发,最终指向了观众这一重要的电影同场者,如何让观众入场是所有从业者始终关心的话题。

让创作者在场,与观众同场,是对话单元的初心与目标所在。

吴天明青年电影展用一场特别的开幕对话为本届影展的全部十二场精彩对话拉开序幕。开幕对话邀请影展组委会主席方励,影展荣誉主席焦雄屏,影展首作推荐人著名演员刘雅瑟和著名演员宋洋担任嘉宾,电影策展人、影评人、学者沙丹担任嘉宾主持,以起点与共振:青年电影的创作与市场作为主题,探讨首作如何开启一个电影人的独特旅程,以及以及它如何影响电影的未来图景。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但每一场对话留下的余味将青年创作者与观众之间氤氲着,并从首作出发去向更深刻的链接处。下面让我们从开幕对话出发,一同回到十二场精彩纷呈的对话现场。

 

开幕对谈:共创首作的N种可能

图片[3]-与青年共振|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对话”单元回顾-老实手册图片[4]-与青年共振|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对话”单元回顾-老实手册

 

9月14日的536艺术空间(中山电影院)举行了题为开幕之后,共创首作的 N 种可能的开幕对谈,影展组委会主席、著名导演、制片人、出品人方励,影展荣誉主席、著名电影人焦雄屏,影展首作推荐人、演员刘雅瑟和演员宋洋受邀参加,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电影策展人、影评人、学者沙丹担任嘉宾主持。

图片[5]-与青年共振|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对话”单元回顾-老实手册

本场对谈从方励的一次嘉兴之旅开始,分享这里的百年革命历史与令人回味的当下美食,回溯当年南湖有理想、有梦想、有热血的青年革命者,鼓励当下的青年创作者坚守初心,不丢失骨子里的魂。在他看来,青年创作者的智慧、情感、才华是比金钱更强大的无形资产,埋头创作终有一天会被看见。鼓励青年创作者用电影作为表达的墓志铭,充分抓住电影具有的当下价值与未来价值,而创作激情是每个青年创作者最大的资源。

图片[6]-与青年共振|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对话”单元回顾-老实手册

焦雄屏用不同时代创作者的动人故事折射创作初心。无论是侯孝贤的长镜头与生活化,亦或王家卫的独特美学,有时皆出自青年时代的创作困境。对青年导演来说,首作所蕴含的初心,往往会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创作。同时她鼓励青年创作者看淡名利,牢记初心。

最后,两位都提及了吴天明青年电影展落地嘉兴的意义,这不仅是一次青年创作者的聚会,更是一次用初心与激情链接时空的可能性。

图片[7]-与青年共振|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对话”单元回顾-老实手册

 刘雅瑟表示她在首作中感受到了创作者之间的尊重并由此爱上电影。在她看来,无论是新导演还是新演员,彼此能够在某个时刻产生共鸣,能够对故事和人物有共同的感受,这些都是促成作品走向更好品质的因素。同时,她坚信创作中的真诚的力量,创作者要坚定自己的表达和信念。

图片[8]-与青年共振|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对话”单元回顾-老实手册

本届影展的首作推荐人宋洋觉得演员的第一部作品遇到能保护自己,影响自己未来的导演很重要,而与徐浩峰导演在《倭寇的踪迹》和《箭士柳白猿》的两度合作所带给他的经验,依旧推动着他不断进步。他也分享了那些文本赤诚,有表达,能给予他创作力量与思考的作品是他想尝试的,在他看来,从在上海电影学院读书到入行再到真正热爱表演,这个过程不是1+1=2,而是一直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审美变化进行自我更迭。

最后,两位首作推荐人都展望了影展的未来,刘雅瑟希望所有的青年创作者在创作过程当中不要害怕遇到困难,因为很多时候在困难当中能滋生创造力;宋洋则觉得青年电影人的关键词不是青年,是电影人。只要是一个合格的电影人,青年成熟只是时间问题,希望更多青年创作者从影展出发抱团取暖。

【对话·在场】不同时代的青年创作者,创作永不离场。

沙丹:不了情,张爱玲的电影缘

9月15日,536艺术空间(中山电影院)举行了题为不了情,张爱玲的电影缘的对话·在场活动,电影策展人、影评人、学者沙丹担任本场的主讲嘉宾。

作为本次对话·在场的个人脱口秀式分享,本场对话既展现了张爱玲作为创作者的独特性,也展现了沙丹作为学者丰富全面的学识与诙谐的现场分享能力。在张爱玲诞辰105周年,逝世30周年之际,沙丹带大家一起重探张爱玲与电影的不解之缘,回溯她在文华、电懋的编剧生涯,走进数十年来热度不减的张爱玲电影世界。

本场对话,沙丹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电影节展让张爱玲的电影创作与当代观众对话。他首先将张爱玲置于历史语境,指出其软性文学与电影在抗战时期的特殊价值,并强调需以更中立、复杂的眼光看待那段历史中的文人创作。

最后,沙丹分享了张爱玲南下香港后为电懋公司创作的剧本,认为其虽商业成功,但艺术成就未超越上海时期。他表示张爱玲与电影的缘分深厚,其作品跨越时代,至今仍能通过策展活动激发新的讨论与生命力。

王昱:观·照

9月16日,536艺术空间(中山电影院)举行了题为观·照的对话·在场活动,摄影指导、导演、监制王昱担任本场的主讲嘉宾。

作为本次对话·在场的个人脱口秀式分享,王昱从在场说起,由此延展到观·照二字。电影创作的成功关键在于创作者向内观照自己的初心,向外平等关照世界,并以放松、专注的状态全身心在场。

在他看来,创作的根本在于初心与平等心,爱电影并非因其是梦,而是因为它能展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与情感。创作者必须怀有关爱之心,平等地看待所有题材、人物以及设备,才能获得创作自由。

在场是全情投入。 无论是《苏州河》的小团队还是《封神》的大制作,在场意味着全身心投入,与导演和团队无分彼此地合作,以利他而非利己的公心进行创作,共同寻找对影片最有利的最佳点。

从技艺入道, 王昱就此提出创作的三阶段:初学钻研技术,继而炫耀技法,最终应携技艺入道,即达到李小龙所说的Be Water般的放松状态。这意味着不为技术所困,而是灵活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黄建新:见·新

9月17日,536艺术空间(中山电影院)举行了题为见·新的对话·在场活动,导演、监制、编剧黄建新担任主讲嘉宾,主持人梁植担任嘉宾主持。他执导的《黑炮事件》作为本届电影展的开幕影片,这场对话亦从这部电影生发。

黄导从老师郑定于手中接过《黑炮事件》的小说并生发了想要改编成电影的想法,这部戏的所有主创几乎都是第一次拍电影,这群新鲜的年轻人如何用一部电影给当时的电影行业带来了新变化。

同时,他也分享了第五代导演在出新的同时遇到的困境,克服困境的方法和力量,他们都在西影厂拍过戏,都被吴天明导演无私地帮助过。因此吴导虽然不是电影学院的学生,但去世时电影学院为他召开了座谈会。

黄导觉得,第一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能决定了你走哪条路。第一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也可能影响了你人生价值的判断和你对人性的固守。这就是第一次的意义。他也分享了自己对于电影持续不断的新观察,以及这些新观察与青年电影人之间的化学反应。他相信从胶片到数字化到IMAX甚至AI技术的新是不断逼创作者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但每一代创作者归根结底都不能脱离观众,要回到观众中去。

于适:边界之外,青年创作的可能性

9月18日,536艺术空间(中山电影院)举行了题为边界之外:青年创作的可能性的主题对谈,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推广大使, 影视演员、歌手、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骑射运动中心副主任于适担任本场的主讲嘉宾,主持人梁植担任嘉宾主持。

在本场对话活动中,于适从自身表演经历出发,分享真正的在场是在不同场合中追寻那些让自己与目标产生深刻连接的瞬间,例如表演时与观众共鸣、赛场上突破自我。这种短暂的成就感串联起人生,也是创作的源泉。

在表演上,他极度重视前期准备,通过撰写人物小传等方式构建角色心理地基,从而在现场获得自信与自由。于适欣赏《封神》的工业化精密,也享受与青年导演合作时即兴碰撞产生的二度创作火花,认为真实的情感反应远胜预设。

对于文本,他看重角色的成长性和故事清晰的核心表达。他主张创作者应怀有人文关怀,与观众站在一起,而非孤芳自赏。同时,他特别强调青年创作者的重要性,认为他们最贴近当下年轻观众的思想与情感,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眼光是市场创新的关键,应得到更多包容与支持。

兰西雅:与角色相遇,在不确定中生成真实

9月18日的536艺术空间(中山电影院)举行了题为与角色相遇:在不确定中生成真实的对话·在场活动,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的青年推广大使、中国籍演员兰西雅担任主讲嘉宾,资深电影媒体人、主编、影评人二十二岛主担任嘉宾主持。

在本场活动中,兰西雅分享了她对表演的独特理解与创作心得。在她看来,成为演员是一个顺其自然的探索过程,而非预设的梦想。表演于她而言是在不确定中生成真实,表演的关键在于保持专业能力与业余心态的平衡,并且要勇于试错,通过与导演的信任合作来拥抱不确定性。

面对当前因外形常被定位饰演青少年角色的现状,兰西雅表达了渴望突破年龄感、展现更丰富可能性的职业困惑与追求。她欣赏《宇宙探索编辑部》等青年导演作品,认为其真挚、无畏的创作初心的温度感极具魅力。最后,她寄语青年创作者,创作发心应源于真诚的自我表达,在起步阶段应珍视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相信真挚的力量能诞生好作品。

杰茜卡·豪斯娜(Jessica Hausner):社会观察,创作坚守与未来凝视 

9月18日,536艺术空间(中山电影院)举行了题为手术刀与望远镜:Jessica Hausner的社会观察、创作坚守与未来凝视的对话·在场活动。导演、编剧杰茜卡·豪斯娜担任主讲嘉宾,作家、音乐人马库斯·宾得担任嘉宾,主持人梁植担任嘉宾主持。作为本届影展的重磅嘉宾之一,杰茜卡·豪斯娜的个人长片首作《任性天使》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执导影片《卢尔德》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费比西奖,《疯狂的爱》成为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开幕片,首部英语作品《小小乔》首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

本场对话从杰茜卡的电影启蒙开始,分享她的创作源于个人兴趣与想法,而非抽象主题。她擅长通过一个微小视角(如个人)去观察和探讨一个庞大的系统(如家庭、酒店、宗教),她的作品也因此兼具社会议题的深度与类型片的可看性。

杰茜卡拥有独特的创作方法,她强调理性、抽离的观察视角,其电影是从脑到心的过程。她并非追求即时共情,而是通过理性过滤情感,在看似日常的写实中呈现一种超越现实的思考。视觉呈现是其电影的核心吸引力。她通常会亲自绘制详细的分镜图,但与摄影师、音乐家等主创是艺术家间的平等合作。她极度重视充分的前期沟通,认为导演有责任清晰表达意图,通过集体智慧让电影拥有自己的生命力。杰茜卡告诉青年创作者,首要的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创作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一味迎合。

马库斯则强调合作是一种联合创作过程。虽然为电影作曲不同于个人自由创作,需要考虑整体系统,但他认为这不是束缚,而是一种能激发新想法、带来新收获的宝贵经验。他们的合作传统正是在既定框架内不断创新。

宣发的再定义:在信息洪流中找到观众 

9月15日,本届影展在536艺术空间(中山电影院)举行了题为宣发的再定义:在信息洪流中找到观众的对话·同场活动,中国电影协会现任理事长焦宏奋,监制、制片人、博纳影业集团行政总裁蒋德富,保利影业副董事长、保利文娱科技总经理李挺伟,媒体人、电影情报处创始人、主编坦克作为嘉宾受邀参加, 影评人、制片人藤井树担任本场的嘉宾主持。

焦宏奋从宏观产业变迁切入,指出电影市场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变为当下的过剩,年上映影片超400部,观众选择困难。他认为,在此环境下,制片方必须坚持长期主义,回归电影创作本身规律。宣发关键还是在于潜心打磨好故事,确保影片品质能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营销上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平台,但核心是准确传达作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卖点,避免因为不当的宣传(如误导性海报、短视频等)方式让观众误解并错过好电影。

蒋德富表示当前电影宣发方常陷入被动,他将观众细分为六大群体,强调需精准定位,并指出市场存在多重挑战:部分影片过度追求话题性而牺牲娱乐性;主创配合度受票房预期影响;现有评价体系有失公允,易受舆情裹挟。他提出尖锐反思:电影应有艺术门槛和综合功能,不应降格以求,呼吁建立更公平的推广与评价平台。同时,他认为在复杂市场环境下,宣发能做的标准动作越来越少,更多需应对突发舆情。

李挺伟表示,当下是分众化时代,需以多维评价体系替代单一标签来理解电影价值。在他看来,当前宣发过度依赖情绪化语料,导致信息茧房,使电影作为艺术品的多维度价值被简化。保利的选片标准聚焦时代映射、现实关照、创新表达。他认为电影成功非玄学亦非纯科学,关键在于作品内外的统一性(形式与内容、主题与初心),避免形式大于内容。展望未来,他认为应追求制作中国的世界性电影,即能引发人类普遍共情、蕴含东方哲学的作品,实现多元化、多场景的精准匹配。

坚守与突围:青年导演如何在理想与市场之间找到观众

9月15日,本届影展在536艺术空间(中山电影院)举行了题为坚守与突围:青年导演如何在理想与市场之间找到观众的对话·同场活动。导演、编剧蒋佳辰,资深影视制片人、监制、出品人刘开珞,导演、编剧、摄影指导刘泰风,导演、编剧杨瑾作为嘉宾受邀参加, 影评人、制片人藤井树担任本场的嘉宾主持。

蒋佳辰导演回顾了从《寻狗启事》的自主表达到《冲撞》的面临市场挑战。他坦言,在更大的工业制作中,导演需在自我表达与商业诉求间寻找平衡。尽管《冲撞》市场表现不佳,但参与国际影展时观众松弛、享受的状态给予他巨大鼓舞。这让他坚信,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电影与观众在黑暗影院共享情感体验的核心价值永恒不变,这是他继续创作的动力。

作为制片人,刘开珞认为新是青年导演最宝贵的品质,新即独特的视角、题材或视听语言。他鼓励新人勇敢抓住机会,完成首作即是关键一步,行业能从中看到潜力。他承认成本越高创作自由越少这样的市场规律,同时他也强调创作的深层价值在于将生活中的美好刻入时间,作品可能在未来影响他人。

杨瑾导演以快乐为创作的原始驱动力,认为用自己钱的小成本制作最自由。其创作底线是关注基于个人记忆的、对社会有用的人,认为记录这些真实个体比虚构热闹更有意义。

影院经验谈:中小成本影片的发行策略与观众经营

9月16日,本届影展在536艺术空间(中山电影院)举行了题为影院经验谈,中小成本影片的发行策略与观众经营的对话·同场活动。影院经理人电影发行总监陈天宇,影院经理、投资人、影评人董文欣,东莞华格影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平,UME影城重庆区市场推广和市场运营王兴受邀参加,北京影航文化总经理、影院投资人大会发起人陈伟新担任嘉宾主持。

陈天宇回顾了中小成本影片市场地位的变迁:从疫情前有基本盘,到疫情后宣发失效、投资回报失衡,再到如今近乎失声。他指出其核心价值在于培育新生电影人才与满足分众市场,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严峻的现实,他呼吁将中小成本影片作为产品进行精细化运营。他以自身成功排片的《冈仁波齐》为例,强调影院经理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基于对市场趋势的敏锐判断动态调整排片,从而最大化吸收溢出观众,证明好作品仍有市场空间。

董文欣坚决反对轻视中小成本电影的价值,她以《疯狂的石头》引爆国产喜剧市场为例,指出其常是类型突破和市场风向的先行者。她认为吸引年轻观众的关键在于青年导演创作反映自身真实生活的作品。作为影院经营者,她极重视与观众的深度互动,通过自媒体、影迷群等渠道建立信任,基于影片质量而非单纯数据来排片,并主动为优质中小成本影片组织映后交流,培养固定观众群,证明了影院能动性对影片成功的重要作用。

江平从影院角度指出中小成本影片面临的两大核心难题:排片不足与缺乏话题度。她建议片方在上映前主动与全国院线经理沟通,通过看片会等方式建立信心。在宣发上,应精准选择冷档期,并充分利用主创的社交媒体进行数月的预热,以弥补宣发预算的不足。她同样认为影院可利用自身官方账号推介影片亮点,但前提是片方必须主动搭建沟通桥梁,让影院经理先能看到、了解并认可影片的价值。

 

注意力战争中的电影宣发:从影迷社区到大众传播 

9月17日,本届影展在536艺术空间(中山电影院)举行了题为注意力战争中的电影宣发:从影迷社区到大众传播的对话·同场活动。电影发行人、制片人刘歌,蒸腾影业创始人、制片人、发行人董超,电影营销专家,小可映画创始人沈克敏,媒体人,电影情报处创始人、主编,电影市场票房分析师坦克作为嘉宾受邀参加,影评人、制片人藤井树担任本场的嘉宾主持。

刘歌回顾了中国电影发行三十年的巨变,从胶片时代的对酒当歌、渠道单一,到如今数字化、互联网化的票房几何。他指出,过去是影院放什么观众看什么,如今观众选择权巨大,宣发方式彻底变革。他强调,青年导演应关注市场变化,但好电影的本质与观众年龄无关,真正的档期是由影片自身魅力创造的。

董超从中小成本影片宣发的现实困境切入,指出其普遍面临预算有限、缺乏明星、题材小众等挑战。他主张宣发方需将电影视为产品,冷静评估其市场潜力,并精准定位核心社群。他分享了通过锁定话剧观众成功推广《十二公民》、借助B站爱国动漫IP助推《1950他们正年轻》等案例,说明找到同温层并激发共鸣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如《冈仁波齐》这类非商业片的成功破圈往往源于影片提供了多层次的解读空间,能吸引不同圈层的观众自发传播。

坦克观察到传统影迷群体在缩小,但广义的、基于兴趣的细分圈层(如二次元、粉丝群体)在扩大并高度活跃。这些圈层拥有强大的自发宣传和组织能力(如粉丝垫场),能为影片宣发提供巨大助力。对于中小成本影片,他强调分轮次、扩规模的精准点映是触达和验证观众、积累口碑的关键步骤。他指出,中等体量的类型化影片(如《周处除三害》)最有潜力通过口碑实现票房跃迁,而其成功离不开对核心圈层的有效动员和破圈话题的制造。

首作共生:演员与青年导演的创作之渡

9月18日,本届影展在536艺术空间(中山电影院)举行了题为首作共生:演员与青年导演的创作之渡的对话·同场活动。编剧、导演罗艳,演员潘斌龙,北京暖树光年影业有限公司CEO、制片人肖乾操作为嘉宾受邀参加,影评人、制片人藤井树担任本场的嘉宾主持。本场对话从罗艳执导的首作《西渡》展开,从导演、演员、制片人三个视角进行创作剖析与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西渡》曾入围吴天明青年专项基金2018年优秀青年导演创投项目,并获得2018年优胜青年导演电影项目奖。

潘斌龙将《西渡》视为突破喜剧标签、深入挖掘复杂人物的关键一步。为塑造寻找女儿的父亲武石玖,他减重二十斤,并通过监制李玉设计的特殊训练方法沉浸于角色痛苦焦灼的内心世界。他称赞导演罗艳在瘦弱身躯下蕴含的坚韧意志和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演员,潘斌龙强调自己乐于接受各种有深度的角色挑战,并认为与导演进行深度的沟通,彼此相互信任是完成表演的重要功课。

从制片人视角出发,肖乾操看重新导演作品中新鲜、独特且不功利的艺术表达。他认为《西渡》剧本的才情是吸引他参与的核心,而参与吴天明青年电影创投与李玉、方励作为监制的加入构成了项目的梦幻开局。他给新导演的建议是,首要任务是沉下心来自己打磨出扎实的剧本,这是吸引志同道合伙伴的基础;其次,务必寻找一位靠谱的制片人作为关键搭档,由对方处理创作之外的繁杂事务,让导演能聚焦艺术本身。

结语

12场对话,多位重磅嘉宾,坦诚的创作分享,基于对行业与市场观察进行的分析与建议……这些引路人或同行者,让青年创作者与首作的理想照进现实,坚定地向着距离观众的最后一公里迈进。

 

 

 

点我 韩禁漫-写真套图在线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